"事不过三"有什么典故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20 02:26:55
为什么常说事不过三,而不是事不过二(四)呢?

事不过三。源自春秋战国时期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的典故。中国人对三似乎有一种情节,“事不过三”是用来警告人不要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;“三衰而竭”更是有两国交战的历史典故撑腰。
再用现代的科学观点来看,三是一个稳定的数字,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.

事不过三。源自春秋战国时期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的典故。中国人对三似乎有一种情节,“事不过三”是用来警告人不要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;“三衰而竭”更是有两国交战的历史典故撑腰。
再用现代的科学观点来看,三是一个稳定的数字,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.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在的规律,除了事不过三,还有富不过三代之说,其实这里的”三”都是虚指,不是指真正的三个或是三件.
事不过三是指一个人他所遭遇的好事或是坏事,不会超越一定的数量,终究它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.
所以世界才会阴阳协调,和谐统一.

复制粘贴……居然前面都一样 汗一个

“事不过三”的相关典故:

公元前694年,鲁桓公出访齐国,被齐襄公暗杀。鲁桓公死,他的儿子庄公继位。由于齐襄公无道,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,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(现山东莒县)寄身。鲁庄公八年,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,自立为君。管仲、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。鲁庄公九年,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。这时,齐国无君,鲁在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,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,是为桓公。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,怀恨在心,在桓公即位第二年,就是公元前694年,率军攻打鲁国,进行报复。两国战于长勺,鲁庄公挟曹刿一起出站,在曹刿的帮助指挥下,鲁国大胜,鲁庄公问曹刿胜利的原因,曹刿说道:夫战,勇气也,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,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